MS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耽美女生 >我力能扛鼎 > 第97章 第 97 章

第97章 第 97 章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“二来,是排文布字。自兴朝以来,好书都讲究疏密得当,要义需得显眼,一本书上的字大小时常变化——先贤原文用大字,后儒笔记是小字;正文用欧颜,落款用行草。”

“大小疏密、甚至字体都不同,这就需要刻许多版字模。要是有图有画的书,排版更难,常常有字模填塞不进版中,需得反复调整。”

唐荼荼眉毛又皱了一重。

时下的书是讲究排版的,甚至读书人平时自个儿写文章,也有变换字体字号的意识,标题和重点用大字,说理内容用小字。

用活字排这样的版,刻字量立刻翻了几倍。而通篇字号全都一样的刻板,可以用来印孔孟,可以印佛经,印医书是决计不行的。

一套排版不好的外科手术教材书,意味着没有大小标题和重点文字,也就没有条理性,不方便理解。

牧挂书接着道。

“三来,活字工量庞大。寻常一本书五千字左右就够用,民间坊刻铺的存字量也大概就是这个数;再厉害些的大书坊,存字量会达到八千到一万五,但依旧不够。倘若一本书里遇上反复多次使用的字,如之乎者也,还得再加刻。”

“像姑娘这套医书,里头有许多生僻字,医理又杂,没有几万、十几万字模是刻不下来的——排一套活字版,只刊印一本书,印完这本,印下一本书时需得拆模重排,太费时。”

唐荼荼对数字最敏感,“十几万”这个数从牧先生嘴里出来,她立刻就听懂了。

越大型的书铺,刻印量越大,字模的存量就越多,相当于是在做拼图,要在几万块拼图里翻找一个字。尽管这些字模都按照声韵编好了序,可收纳和取用仍然是不敢想象的大工程。

最关键的是,雕版匠人只需是会写笔画的工匠,而活字排版需要用到认识大量字的读书人,才能排出印模来。

老祖宗造出来的汉字太多了,活字印刷就落入了一个费时又不省工的尴尬境地里。

印完一套书,拆一套活版——大书铺卖的书多是经史子

集,全天下读书人都要买的,没必要这么拆,时时要印,次次要排版,活字远远比不上雕一套版,一用二十年。

胶泥活字与木活字,都有其本身的劣性——胶泥难烧,吸墨少;越小的木块,沾水越容易变形,两样都经不住大量印刷。

至于铜活字、铁活字,时下的冶金业又远远赶不上了。

而雕版印刷,一个手熟的老师傅一天就能雕一面,只要大量汇聚匠人,速度就快起来了。

“先生去歇息吧,我再想想办法。”

唐荼荼把壶里的茶水倒干净,两口喝了,心事重重地回了自己院子。

说来说去还是缺钱,要是自己开家刻书铺就好了,想印多少印多少,不用受“邪书”的气。

心里装着事儿,茶饭也不香了,夜里躺了半个时辰也睡不着,越想越觉得时间紧迫,而前途渺茫。

近来,唐荼荼总有一种“我明明能做很多事,但偏偏眼下什么都做不了”的郁闷。队长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动力,也唤醒了她所有压制在心底的焦虑。

她不是一个人穿来的,这份机缘隔着时空、隔着前后二百年都能对上,冥冥之中全是天意。

帝国雄风,靠许多先行者一步步纠偏,将乱世拉回正轨,给旧历赋予新章,几百年传承与创新,才成就了这么个煊煌盛世。

——我们都是背负使命而来的。

唐荼荼没了睡意,瞧时辰还不晚,一骨碌翻身起来,去院子里打了一套军体拳,权当睡前运动运动助眠。

自打她入了军队文职以后,这套拳就练得越来越少了,这阵子每天打两遍,练回来两分样子,出拳力道足,很有几分力拔千钧的老拳气势。

只是始终不得章法,纯粹是力气和方向的组合,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都是割裂的,连不起来。

别说是影卫和死士了,大概连个壮实点的书生也打不过。

——有钱,不够花;有人脉,不敢借;认字认不全,生意做半拉。

样样都只走了一半,总差那么一口气。

要是人生如长跑就好了,唐荼荼心说,要是能一溜烟跑到终点去,哪

怕累死在半道上,好歹也有个方向。这样摸着石头过河、一脚一水坑的,真是太折磨人了。

她心头又燥起来。

因为这是临近平时夜宵的点儿了,她心里一有事儿就焦虑,一焦虑就想吃东西,吃完东西抚平了焦虑,也抚不平这个怎么也填不饱的无底洞胃!

唐荼荼两条眉毛快皱成团了,她正这么想着,反身一个弓步冲拳,打算结束这套拳,去厨房觅食。

拳没冲出去,人被吓没了。

三步远的地方站着一个人,露出张被月光照得青白的脸,穿着一身黑,乍看只有一个脑袋飘在那儿。

“姑娘贵安。”

前晚上替她给江凛传话的那名影卫,魂儿一样站在那儿,见唐荼荼被吓得屏息定住了,尴尬地给她鼓了三下掌:“姑娘这拳练得不错。”

唐荼荼缩回弓步,背过身理好衣衫,才回头问:“大哥有事么?”

“二殿下问姑娘哪日有空?”影卫道:“倭国使臣四十余人,判文已下,不日便会在菜市口斩首示众,问姑娘想不想去监斩?”

唐荼荼:“我?监斩?”

影卫:“有监斩官的。只是二殿下说‘斩别国使臣的情形百年罕见’,姑娘要是想去,就去开开眼。”

开开眼……唐荼荼迷瞪了半天。

月上柳梢头,他府上的影卫颇有绅士风度地——约她去菜市口看砍头。

作者有话要说:本来想跳过活字的,但评论里有几个对这块很感兴趣的读者,所以拿今天的作话把印刷术的资料全整理出来了。

参考的词条和文献大概三四十篇,所以不一一标注了,篇幅挺长的,不感兴趣的直接跳过噢,别慌,作话不要钱。

雕版印刷书发明于唐朝,从唐中期之后技术飞快下沉至民间,广泛流传于四川和两浙,这个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,不细说了。

刻书系统分为三类:

1官刻:皇家和地方官府刻书。刻的要么是大体量的头部著作(比如经史子集,从编撰、校对、存库、刻书、印刷,动辄用到百人千人,一套书完成时间在几年到几十年,动辄需要两代皇

帝才能完成),要么是农书、医书,这样的实用型书。

因为是皇家和官家出品,套书质量普遍非常好,也有不好的,像明朝重印了很多宋元时期的雕版,板子年代太久远了,印出来的质量就不行,民间戏称为“大花脸本”。

同样因为官刻本稀少,民间几乎是看不到的。其中最有名的清朝武英殿内聚珍本,就是一群大学士主持编撰、皇帝时不时去监工的书,这样的书要么由gāo • guān掏钱预订了,要么皇帝赏赐大臣,民间见不着。

其后是各地官府的外聚珍本,也是有钱人家才能拿到的。

2坊刻:坊间所刻,就是这两章里的书铺刻本,由有一定实力的书商运营。古代的书铺有光卖书的,也有既卖书又刻书又编书的,印量非常大,书生用的书基本都是坊刻本,什么三百千、经史子集、戏曲、话本,基本都是坊刻本,扛起了民间书籍流通的大旗。

南宋时期我国形成三大坊刻雕版中心,两浙的浙刻、福建建阳的闽刻、还有四川的蜀刻——两浙与福建都是历史上很牛的状元省,文风非常浓郁,对书的需求量大,所以刻印技术发达;四川雕版刻书厉害的原因不太明确,查了些资料,猜测应该是因为四川佛道文化盛行,留存于世的宋蜀刻本很多都是佛经道经。

3私刻:私人刻书及家庭刻书。

这类比较杂,有藏书家汇编自己珍藏的古籍、大文人把自己的大作刻成书送朋友(比如苏轼,他还骂过坊间的盗版书乱改他的原文);要么是富贵人家开私塾、做个藏书房留给子孙后辈的,私刻重视收藏价值,不用于盈利,质量相对比较好,因为刻书而把家底全投进去的也有。

然后说到活字印刷。

活字没在我国传播开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文里写到的三个原因(字模不好烧、不好统一大小、排版难、汉字太多)外,还有一些原因。

宋元明几代,存世的活字刻书多数是粗制滥造的坊刻本,缺字漏字、排版乱、印刷不清楚,实在塞不进去的字模就不放了,要么横着塞在版面里。

少数好的活字刻本,要么是民间刻的佛经道经;要么是皇

家出品、官印局刻印的套书。官印本印量很少,其中最牛的还是清朝武英殿内聚珍本,真正的皇家出品、皇帝监工,用许多大学士编撰,几百匠人全套流水线,内库珍藏,成就了最精美的活字刻本。

为了减少活字排版找字模的工程量,在南宋按声韵给字模排序的基础上,元代农学家王祯,做了一个转轮排字架,就是一个可以快速找字模的木转盘,但只印了一套书,不知道为什么很快就沉寂下去了。

雍正四年(公元1728年),皇家用铜活字排印了大部头书《古今图书集成》,共刻铸铜活字二十多万个。到了乾隆年间,这批铜字模被乾隆拿去改铸铜钱了,但乾隆也爱印书,只是他换了一套木活字,也就是说皇家都支撑不了金属活字的花销。

胶泥、木活字使用寿命不长。但金属活字也没能得行的原因是,那时我们用的是烟墨,墨水决定了特性,一到铜铁活字上就会变成墨水珠,印不清楚。

直到近代印刷术的另外一个先驱,德国谷腾堡铅合金活字,是学习了我们元朝的活字技术并改良的,活字印刷之所以在欧洲广泛流传,一个必要的前提是他们字母很少……先做了模具,再用冲压方式统一了全部字模的尺寸规格,同时发明了配套的木制印刷机(这个也很复杂)和油墨(据说是亚麻籽油调的)——油墨涂上金属面,就不会像咱们墨汁那样流动。

这就是近代印刷术的起源,和咱们的活字印刷同源但殊途,然后,欧洲用来大量印刷圣经和五花八门的教经了,又隔了一二百年才广泛用于实用书籍……

哈哈哈哈哈所以文化传承很伟大,也很慢。活字存在的几样缺陷,荼荼这边是解决不了的,所以头一步先考虑医书的编修和普及,如何让这时的中医相信这东西能行。

咱们一个工匠大国,历朝印刷术繁不繁荣,只取决于民间学习氛围,基本没有被技术限制过。而《本草纲目》《证类本草》,还有历史上许多的大部头医书得以传承,无一例外是因为官印。

像这样的一部外科全书,放到现代相当于一套全国通行的医疗法,是国策级别的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